“中国设计原生态”·厦门设计师主题沙龙(实录)
2014-6-19 11:36:36 来源:现代装饰网 浏览量:
【重点摘要】
6月13号晚9:00至11:30,中国设计原生态·厦门主题设计师沙龙在厦门市思明区民族路海滨商厦一楼厦门嘉和长城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举行。在场设计师先后介绍了各自的公司规模、业务范围,并就其不同的经历与众分享设计经验,相互交流设计感想。
【活动时间】:2014年6月13日晚9:00至11:30
【活动地点】:厦门市思明区民族路海滨商厦一楼厦门嘉和长城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论坛主持】:张志有 现代装饰杂志社综合业务部运营总监
【参与嘉宾】:现代装饰杂志社总经理林松、现代装饰杂志社综合业务部运营总监张志有、厦门嘉和长城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董事长孙少川 、东方设计装饰工程有限有司室内建筑师吴韦宏、妙迪雅克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妙恩、东峻设计顾问黄振耀、厦门慧驰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欧慧、厦门品唯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设计师黄雨、宽品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李泷、厦门喜玛拉雅设计装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设计总监胡若愚、九间堂空间设计机构设计师许长兵、厦门路桥建设集团全资子公司设计总监/装饰部经理王健、厦门徐福民室内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福民、大璞联合设计机构设计总监赖云舟、东方设计装修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曾冠伟、一亩梁田设计总监曾伟坤、开山设计顾问总监/董事郭坤仲。
【沙龙议题】“中国设计原生态”·厦门设计师主题沙龙
以下为活动实录:

主持人:今天在座的很多是老朋友,也有一些新面容,我首先代表现代装饰杂志社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主题设计师沙龙活动,深圳是设计之都,受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办公室委托,现代装饰将举办了11届的现代装饰国际传媒奖升级。基于这样一个缘起,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办公室,希望我们走进全国,了解各个区域的设计公司或设计师个人的发展情况。为此今年4月份开始,现代装饰杂志社启动了中国设计原生态系列活动。这次走到厦门来做活动,谢谢大家的参与。首先请自我介绍,接下来大家可以自由发挥,谈谈自己的想法。

王健:我是厦门路桥建设集团全资子公司,公司室内景观都有做,设计师目前有40几个,主要做市政这块,一般做城市的展馆,办公空间,针对政府的项目会多一些。
主持人:城市展馆还是规划馆?
王健:规划馆、一些单位的展馆。
徐福民:我们公司是厦门徐福民室内设计有限公司,10人左右,业务范围跟大家差不多,售楼处、样板房都在做。
吴韦宏:我们公司是一个比较小的团队,10多个人,主要做餐厅、酒吧之类的设计,偶尔也做一些会所。我从毕业就开始从事室内设计,有22年的时间了,做过设计做过施工,然后又做回室内设计。
肖妙恩:我们是妙迪雅克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人员目前大概60人左右,专门做机场的商务空间,17年专注于这个领域,目前主要以民航事业部为主,国内有70个机场的商务空间是我们从规划到设计到装饰进行一体化服务的。
曾伟坤:我是一亩梁田的,公司业务以商业设计为主,多是十几万的项目。商业设计的特点是短平快,我们工作室差不多15-20个人左右。
郭坤仲:公司业务以商业空间为主,目前大概15个人左右。
许长兵:我们是一个小工作室,10来个人,我个人比较喜欢传统文化,希望在传统文化领域做一点事情。现在做地项目主要是家装,商业空间的比重在这几年不断上升。
曾冠伟:我85年就入行了,现在年纪大了,只做豪宅。商业设计,好玩的才做。建筑、室内、家具都会做,人员差不多也是10来个。
李泷:我是宽品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的,公司目前专注做中小型精品酒店,这两年主要做一些老建筑翻新的研究工作。我们的工作类型大部分属于商业型,以中小型酒店为主,还有一些会所和地产项目。公司人员一直控制在15人左右。
欧慧:我是慧驰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的,公司是像工作室类型的机构,人员一直在10个人左右,商业空间做得比较多,主要是餐厅设计、连锁店面设计,还有一些珠宝店、古玩店的设计,家装做得不多。
黄雨:我做这行11年了,从毕业到现在,公司的设计部20人左右,我们也做施工,有专人负责。目前主要做地项目是写字楼、售楼、小型酒店等,希望以后大家多交流,多到我们公司指导一下。

孙少川:嘉和长城设计,公司大概25人左右,也是属于小型的公司,主要做两块:一块是大型办公空间,第二是以酒店为主,办公为辅,也做售楼处、会所。
胡若愚:我入行22年,公司是一个很像公司的工作室,设计部大概20人左右,主要从事跟地产行业相关的项目,从规划到建筑都有介入,主要集中在室内设计。
黄振耀:东峻设计,公司主要的业务领域在地产,从入行以后就是这样,人员有22个。我个人的从业时间从95年毕业开始算起,到现在也有17、18年了。
赖云舟:我们公司差不多10个人左右,最近比较有兴趣做一些残修类的项目。从业时间差不多21年左右。
张志有:现在我们探讨第二个问题,在座的很多人已经入行起码10年了,你们在做设计工作室也好,做设计公司也好,遇到的问题可以提出来交流一下,或者相互之间可以探讨一下。
吴韦宏:这几年,我们本职工作还是以设计为主,但在整个年轻梯队的培养上还有比较大的困惑,这几年我一直想培养可以接上手的年轻设计师,但却没办法完全的轻松放手。一是因为经验,二是因为行业不同,不像很多传统设计行业,有较多可借鉴的地方,酒吧或餐饮经营上的问题比较深,产业结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市场的引导性、前瞻性需要自己的感知,很多东西没有办法用言语形容。所以说年轻梯队的建设,是目前公司最大的困惑。
张志有:你是想成立企业化的设计公司?
吴韦宏:我倒不希望是企业,我不希望成为规模化的东西,我希望的是小而精,有针对性地做一些项目,项目不需要太大,但是每个项目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故事。
张志有: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甲方来找你,说要做欧式的,结果最后变成现代的?
吴韦宏:我们欧式做得比较少,基本上没有做。但是我会做一些减法的东西,类似鼓浪屿别墅类的东西,形式上没有欧化的符号,但通过家具成色混搭的方式会呈现欧式,而不是整个房间是欧式的符号。可能在一个现代的空间中呈现一些混搭的家具,碰到这种业务或碰到这种客户我们会引导。
李泷:困惑很多,我自己思考的问题是设计本身的问题,很多现实问题需要慢慢处理。设计师起的是引导作用,有时候自己对于一个项目,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自己也经常处于迷茫的状态。现代资讯高速发达,走在甲方的前面,让自己的设计判断正确而有前瞻性是我一直面临的问题。我们也在不断地想办法学习,体验更多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面对有挑战性案子的时候,我们希望自己的思想和思路是与众不同的,能够让甲方,让客户感觉到他们处于更高的位置,这是我一直以来想解决的问题。
胡若愚:两位讲的困惑也是在座很多人的困惑,而我的困惑的第一点就是对自己设计能力的困惑。时代不断地进步,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年纪的增长,对专业知识一步一步的了解,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反过来在另外一方面就是怎么解惑的问题,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如果你把每个点都跟人家比长短,或者在所有方面发力的话,可能你就会越来越困惑。因为绝大部分你满足不了自己的要求,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长处,现在我也努力在探索自我的长处在哪里。我想有追求的设计师多多少少都有这方面的困惑。
第二点,就是公司员工断层的问题。不是说我们现在的水平越来越高,但是经常感觉到传承我们的思想存在问题,把我们的思想变成施工图或实体的时候,中间经常断层。我们处于思想源头的上层,但是二层跟我们的距离很远,我们很多时候会浪费时间做第二层次或第三层次的工作,这是我们经常面临的困惑。反过来对这个困惑进行思考,从设计公司、设计企业的形态上思考。我觉得设计行业在目前来讲有两种行业:一种是航空母舰式的,做得很大,另外一种像在座各位的工作室。如果是航空母舰性质的,规模很大,又要有很好的作品出来,可能要用合伙制,这样可以节省运营成本。另外一种形态可能是工作组性质的,如果你想手下能够很好地帮你传承,第二梯队需要建地很得力,有时候也要靠运气,或个人的魅力或修为,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个人工作室个人色彩很浓,你越有水平,可能跟下面的距离越大。我们的门槛跟其他的设计行业不同,建筑设计行业门槛比较高,配套因素多,成立建筑设计公司不易。但是自己成立一个室内设计公司是相当容易的事情,因为这个行业特点,自立门户的设计人员很多,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困惑。

黄雨:困扰我自己比较久的问题,除了各位讲地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把新人培养起来以后,如何留住新人。我们的工作模式跟大家不太一样,以设计为主,很多公司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主案是主案,设计图是设计图,我们没有采用这样的模式,是让大家进来以后可以开放式的学习,我们实行了一段时间,优点是进来的员工可以快速的成长,可能市场上做了三四年的设计师还不如我带过一个助理的水平。缺点是快速的成长过程中,经常让人觉得学员学到东西就跳出去了,这是最近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我们要改变模式还是继续这样的模式,希望业内资深的前辈们指导一下。
肖妙恩:我的困惑比较多,有两块:一块是设计板块,公司发展初期阶段业务体量比较小,80%的项目都是我自己主案,公司的影响力一做开,业务量增多,问题就来了。我和吴韦宏是不同的发展路线,他打造金额小、个性化的公司,但我们必须企业化发展,因为我们要考虑业务的消化能力。业务量多的时候,我们时常要考虑设计该怎么分解,在这方面,到现在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第二个困惑也很严重,我们的工程分布在全国各地,是从设计到施工的一体化服务,多数情况下的异地施工给我们造成了很大困扰。我们的业务特点是短平快,一个机场项目要两个月完成,在项目多的时候,我们特别疲惫。还好我们的机场是展架形式的,后来决定在集美做展架生产,工厂化解决异地生产的问题。公司的设计师队伍壮大之后,通过与其他团队的交流,他们觉得分组好,公司就采用分组的形式。一个组大概7、8个人,既可保留一些创意,又可批量生产。后来又有变革,如果一个组有一两个方案师,公司建议他们成立事务所,然后由很多事务所组成类似的设计院。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们在分组的时候,会对人员进行职业规划,他们可以以个人的名义来命名事业部,但统称还是在设计团队中。对于很多问题,我们经常是边发展,边思考,边修正。
张志有:厦门是我们第10个做原生态沙龙活动的城市,这里有点像广州,广州设计师大多数在追求创新。广州也有人员流动的问题,但做得好,或做得大的公司在两个方向做得比较好:一是系统化,广州设计公司的人出来很容易做老板,他们基本是全能型的,各个方面都会。但是规模做得大的都是前端有商务部或客服部,方案谈回来后再有方案部或软装部承接,平台大处理事物会比较稳定且效率较高。这些都是以年轻人为主,他们想把设计公司产业化、平台化。我们也接触到一些入行很多年的团队,品牌积累比较多,有稳定的客户来源,公司一般三四十个人,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做业余爱好的事情。从媒体的角度建议你们,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工作室,模块化也好,分组也好,分部门也好,要培养梯队,一个人只负责一块,如果所有人能解决全部问题,老板就好做了。
吴韦宏:关于管理这块,我也请过台湾的高管来做,几个月之后发现还是不行。
张志有:请外来人员做管理的例子,我也碰到过很多,但大多数是失败的案例。广州一个老板请了一个人三四十万,做了几个月快把公司搞散架了,他是硬性地把某些管理方法植入设计公司。设计公司是很散漫的工作状态,所以很难接受。
李泷:类似的问题我也遇到过,很多小型精品酒店的业主在刚刚运行的过程中,到大酒店去挖中层或高管,最终发现小型酒店应该站在自己的角度个性化的培养人员,要跟自己的企业适合才行。
曾冠伟:我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手下成长太慢,在梯队的培养上,我是全能型地教他们,我一点都不害怕他们会超过我,因为我做豪宅这块,基本上是以个人魅力来做,所有的客户都是口口相传的。
我希望他们也能成为全能型的人员,但这很难。我们每个人都要下工地,否则就不会真正地成长。这是我一直以来强调的一点,到我们公司来的人什么都要去学习。
曾伟坤:商业这块,时间非常的紧,所以我做业务就像做数学,要抓重点,如果把三维空间比喻成导演,投资商给到一个剧本,我们要考虑时间,也要考虑成本。业务效果和时间之间的矛盾是我一到的一大问题。
郭坤仲:施工和软装配套这块,配套团队做得好也会节省很多的时间。
张志有:我有一个问题,我发现今天在座的各位基本上都是70年代或60年代尾的人,如果你们毕业后就入设计行业,你们在这个行业起码有20多年的时间,你们有没有考虑在未来5年时间,设计行业的竞争靠什么,未来设计公司的竞争,商业项目或工装项目走的是品牌化、系统化的路线?还是依靠综合的服务能力?有人认为中国会出设计大师,以作品为主,但最后就产生两个极端,认为能出大师的人觉得技术化的工作可以外包,他只做创意。
李泷: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层次,如果单纯从层次来讲,我认为有多层,每个类型的公司竞争都是不一样的。出大师这点,我倒不认为要多大的公司才能出大师。我认为最终大家所面临的一定是设计能力的竞争,这个是本质。不管企业做大,还是做小,核心还是这点。

肖妙恩:可能我的业务领域不太一样,我更多的竞争来自我自己。我们有时候一下子接几十个项目,自己的设计力量不够,消化能力不够,促使我们自己跟自己竞争。
张志有:第三个问题,相当于一个调研,在座设计公司或工作室目前所做的项目是厦门本地的多?还是周边和跨省的多?
孙少川:我们的项目主要集中在闽南地区,厦漳泉,偶尔接一两个省外项目。
欧慧:我是本土和外地都有,我是深圳过来的,所以北京、上海都有我们的项目。
许长兵:省内有,省外也有很多。
李泷:大概各有一半,现在在做一些连锁企业的业务,一些品牌在很多城市都有他们的据点,现在本地外地的事情都有很多。
黄雨:几个项目是跟着地产走的,有几个机缘巧合的海外项目,省外业务除了上海,其他地区不做施工,(因为上海有一个项目兼作施工),其他就是在厦门周边。
胡若愚:一半一半,因为是地产,也是跟着开发商走。
黄振耀:一半一半,因为做的行业是一样的。
赖云舟:差不多,都有。
王健:我们的业务范围以厦门为主。
徐福民:周边、跨省的比较少,也有,一般是这边的开发商过去开发,我们会跟过去。
吴韦宏:主要在厦门、莆田、泉州、福州,也会接外省的,相对量比较少,还是以服务周边这些城市为主。
肖妙恩:除了台湾,国内的各个地区都有。
张志有:现在请大家讲讲走出去,走出去有两层含义,一层是项目走出去,一层是交流互动走出去,请大家相互分享一下走出去的收获,除了项目之外的专业交流或考察。
欧慧:去年年底去过新西兰,因为那边有朋友做地产。那边的设计理念非常之好,样板房配套的东西非常全,与国内深圳、上海、厦门等地的样板房差别很大。油漆、配件、甚至开关按纽,品牌二维码都在上面,不需要人指导就能知道。整套东西配套卖,不是单卖一个房子或室内设计,而是整套的。我觉得中国的很多消费越来越畸形。那边一套占地200多平的房子,连花园有500平,售卖价格折合人民币也才五六百万,真的是拎包入住。我觉得中国以后也要推行这种模式,而不是单纯搞样板房、精装修。
黄雨:我去过的国家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日本和美国。我个人感受,他们设计的重点在于使用者的体验,可能不太像中国比较华丽,是给别人看的,他们的设计功能性或个性化多一些。

欧慧:我原来在深圳的房地产公司做过设计,以前是室内主导建筑,现在是建筑搞好了让设计师去做配套,设计应以人为本,空间是给人用的,设计出来的空间是让人进去之后不要再改。我在深圳那段时间已经在说这个话题,来厦门12年了,发现这边稍有进步,但很多建筑设计地太差,室内只能用室内设计去补救。这跟开发商的理念有关,他们的理念不对,不是说一栋楼好看就可以了。现在这里很多开发商的建筑、排水,各个方面不会相互考虑,而是你想你的,我管我的,水是水的,电是电的,根本不会考虑住进去以后会不会有影响。
张志有:胡总讲到的困惑是对自身能力的困惑,请你讲讲走出去?
胡若愚:所谓走出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走出去考察,这可以开阔你的眼界,包括跟国外的设计师交流可以了解很多世界新的设计方向,反过来也可以反思自己做的事情。但我今天想谈的一点,是另外一种走出去请进来的问题,我觉得是业界设计师交流的问题。全国各地举办了很多设计周,设计展会,确实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个人觉得,如果大家都做这方面的工作就会有很多的雷同,今天在厦门讲,明天到广州讲,讲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走出去请进来更深层次的合作,是一种合伙人制。也许可以是松散的联邦制,联邦制我认为是目前最合理的政治制度,也适合用于我们合作的一种方式。现阶段的合作,如果从金钱效益上讲,多快好省地出产品,需要潜意识的思想碰撞,每个人的设计能力都不一样,视野有宽有窄,通过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相互之间有很大的提升,是潜在能力的提升。像接力赛一样,400米一个人再快也跑不过4个人分开跑。走出去在更广的方面讲,有没有可能全国的设计师用这种方式进行交流,在某些项目上进行合作。
黄振耀:曾经有走出去过,但不太远,总结一点,每个人首先要了解自己,你是谁?你自己本质的问题是什么?你要自己内心足够强大,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这样走出去才可以,要不然走出去会迷失方向,忘记自己是谁。特别是当下大家都崇尚走出去看看别人的东西的环境下,如果自己没有一个判断能力的话,我觉得这不见得是好事,你会迷失自己,觉得别人的东西都是好的。所以要了解自己,才能走出去,首先自己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这样才能走出去。
张志有:还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黄振耀:就像我们教育小孩一样,你是以大人的思维告诉他,这样做是正确的,那样做是错误的,他听不进去,也听不懂,教他很多东西也没有用,还不如老老实实跟他说玩得开心一点,应该怎么样,在适当的过程中慢慢导入。其实走出去和请进来,现在都很盲目,就是搞不清楚自己是谁。但是你必须要走出去接触这些东西才知道走出去有没有用。
欧慧:走出去不是真的出去旅游,而是要出去体验。
曾冠伟:我们有时候出去一个月或两个月,跟人家挤地铁坐公交等等,请进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进来。
张志有:走出去是从本区域的往外走,这是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业内的互动交流,像本区域的圈子交流是否有效?
曾伟坤:有时候交流,每个设计师是独立的,厦门这个城市不可能拿去跟北京比,厦门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黄振耀:为什么我一直认为厦门的现状很好,厦门的设计师都是很好的兄弟,大家可以感受到大家之间的关系。经常会小范围的聚聚,因为同质化不大,不像大城市这里那里请大师,很多模式化的东西。
吴韦宏:厦门设计师不会抢饭碗,而会分饭碗。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如果自己接到项目承受不了,会找谁帮忙,第一不会得罪客人,第二别人也可以得到新的项目。

张志有:福建设计师最近这几年在圈子内的知名度或影响力越来越大。厦门的设计师抱团比较强。
黄振耀:因为很多人都做得很好,我们一直觉得谁谁比我们做的好,这很正常。因为厦门以前交流比较少,都是小范围的。即使是小范围还是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我认为这点非常棒。一个城市未来有竞争力的话,只向西方学习不行,因为这跟这个大的趋势背道而驰,西方和东方的东西就不一样,西方的东西可以量化,可以有完美的黄金比例,可以快速的复制。东方的东西完全是不一样的。厦门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首先要确认自己跟别人的区别,厦门有它独特的地理文化,养成人独特的性格。比如探讨问题,比如做一些学术探讨,就是拉出来大家各抒己见。但是在讲的过程中你会去吸收,思考的方式可以碰撞,但还是要保持自我清晰的状态。
张志有:现在进入最后一个问题,如何坚持创新与树立品牌?
王健:我要说明一下,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原来在高校里面呆的时间比较长,走到市场是这几年的事。学校和企业的环境完全不一样,学校是温情脉脉的,企业压力比较大,一是管理,一是市场。我们这个品牌在厦门是老品牌,主要做景观,很多厦门的城市建设都是我们在做。室内设计一直在做政府项目,没有向外扩展,主要做政府单位的展馆。
李泷:我觉得大家的品牌意识都不太强。从长期角度说,这是大家要经历的阶段。不管是个人品牌,还是公司的整体品牌,要做推广,要走出去,现在大家慢慢往国内走,甚至以后要往国外走,品牌是大家必然遇到的问题。创新跟品牌不矛盾,设计力必然跟品牌紧密相关。
不管是目前的阶段,还是未来,甚至我这个公司在今后已经不是我管理的阶段,我觉得还是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我认为这个也是品牌,就是自己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符号,这也是品牌的一部分。
肖妙恩:大家都有这个意识,但是不同阶段要区别对待,不管是企业还是工作室,规模比较小的时候要出作品,但是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品牌的重要性会日益突出。比如很多知名品牌,都不知道背后的经营公司是什么,但我们知道它是一个品牌。不单单是作品要创新,管理模式也要创新,现在是电商时代,经营模式要经常去修正。
赖云舟:反过来讲,我倒是觉得设计师的品牌意义不是很大。像我们这样的品牌,基本上是个人品牌,品牌的价值在流通中才能真正地体现。有影响力的品牌当然对你接单有用,但这跟商品的品牌还是有较大的差异。设计师个人的品牌只是影响力而已,要真正产生价值很难。
张志有:刚才说的品牌容易让你们产生歧义,我说的品牌是辨识度,而不是世界名牌。我在福州提品牌化,那里的年轻设计师反映就比较热烈,说要学品牌,学深圳品牌化运营的方式。
黄振耀:开公司,首先要树立个人品牌,因为别人不知道你,除非有灵魂人物,要不然你在厦门做什么。每个人刚开公司,不管是十几二十年,首先还是要把自己推出去,再带领这群人走出去,但是现在我们碰到的问题是可能在这个城市的小范围里可能有个人品牌,但是怎么让团队的品牌影响力凸显出来,让整个团队享受到品牌的效益。
肖妙恩:个人品牌跟公司品牌不矛盾,二者是在同步建设,只是公司成立初期个人品牌可能更重要,要推动公司的发展,但是到一定阶段之后,公司品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赖云舟:设计师品牌和作品相较,我更看重作品。我倒不是说一定要追求品牌化。过于注重品牌,会想做更多产业化,利益化的东西。
张志有:设计公司无论往何方向发展,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吴韦宏: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对自己面对的群体都要有非常准确的定位,你要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的事,都由自己的定位决定。
张志有:首先要想清楚自己要去哪,再次感谢大家参加这次活动,此次沙龙到此结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