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Magazine 返回>>

《现代装饰》2018年7月刊

RECOGNIZE THE WHOLE THROUGH THE FRACTION
见微知著


六月在北海道,有一日早起,倚窗眺望,洞爷湖露出一方蓝色,与天边的白色云朵亲密地挨着,那么轻柔,又如此透亮。远远地,一位女子遛着狗,正从湖边跑来。我决定裹上外套就出门。户外,冷冽的空气让鼻尖瞬间从打盹的状态中苏醒过来。愈走愈近,那方蓝慢慢舒展开,小舟、远山、碧波,还有宁静……是啊,这就是洞爷湖的样子。


古人有“管中窥豹”一说,意指以偏概全,不能窥知全貌。但当我从见到一方蓝到进入一片宁静之景,也不过数分钟的事。若只管翱翔起“想象”的翅膀,要么你只能以一方蓝描摹出山水印象;要么以这一方蓝作为底本,结合文献及图文记载,大抵也可以拼接出全貌来。不过不管如何,身临其境恐怕才是赏景的最佳方式,在此刻,摄影,摄像,文字不过是调味罢了。借数分钟,从想象踏入现实,这不过是探寻美景所需付出的。但虑及设计,何以“见微知著”,从细小片段得窥全貌,所费之精力就不仅仅是这数分钟了。


在日本的一路见学途中,我和设计友人还亲临了很多建筑大家的作品,不论是公共空间还是商业空间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前往伊东丰雄的冥想之森殡仪馆、安藤忠雄的头大佛墓地,生死的界定在作品中并未显露出一丝恐怖或仓促,而是让神性与人性在此得到独特的诠释。从中,我们得以一窥在地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短短数日内,从观建筑表皮到探寻空间表达,我们似乎更加接近日本建筑设计的内核。而如何通过学习、思考直至吸纳成为自己的设计语言,我想,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时间去沉淀,去锤炼,去印证了。


从建筑到室内,再至陈设、照明、机电等,这一设计体系如斯逻辑清晰、环环相扣。而作为设计人,无不当以知识全面、技艺娴熟、视野开拓,具备可持续性发展的前瞻性理念作为必备的修养。稍一松懈,就有可能犯错误。在我的身边,有很多设计人一直专注于自身的职业养成,严谨地对待设计学科。不过,从个人自律到行业内形成普遍的认知,还需要设计人及其行业投入更多的努力。《专栏》中,吴家骅教授说到,“手工艺的退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当不再追求极致的匠艺,莫怪乎会出现一些让人如此一言难尽的设计施工了!


最后,说说本期的《特别策划》,我们精选了八个个案,以展示空间作为切入口,作品中多有旧建筑与新设计理念结合的全新诠释,不失为精彩之作,希望各位喜欢!


《7月盛夏,宜收入一抹清凉水蓝》
——点击链接跳转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LATERAL DIALOGUE IN THE EXHIBITION SPACE
展示空间中的多方对话构建
——展示空间设计专辑
 
德国艺术家汉斯·哈克曾言:“艺术机构是具有政治性的地方,也可以说这是战场,社会上各种思潮在这里相遇。与人们想像的相反,艺术世界并不是孤立的世界。那里发生的事表达了整个社会,并且引起反响。” 汉斯·哈克这番话是针对艺术机构而言,作为艺术展品的承载空间,它并不单单只是盛放艺术品的“容器”,而是一处可以汇聚思潮,产生对话的空间。放在更为广义的语境中来看,不仅是艺术机构,所有的展示空间除了本身的“展示”功能以外,也应让观者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而获得更全面的感知。观众不仅能通过展品了解展览内容,同时也能通过空间体会展览内涵,将多重元素融合在空间之中,构建起多方对话。这种对话涵盖了人与展品的对话,人与空间的对话,展品与空间的对话,乃至于这几者间的相互对话。这也意味着展示空间需要为展品而服务,通过契合展览主题的空间设计来营造出相应的氛围,让观者拥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使之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整个展览。

本期精选的展示空间案例囊括艺术画廊、博物馆展厅、纪念堂等类型的空间。其中,威尼斯双年展“自由空间”的系列展览之一“流动的光”展览厅,将光引入颓败的建筑之中,结合展览本身,为观者提供了一种久远的空间体验,创造出一种新与旧的奇妙对话;奥地利格拉茨历史博物馆展厅的两个新设展厅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入多媒体设备,给访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丰富空间感知,并引发来访者的思考;德国“种族主义——人类种族的发明”展通过大型装置及艺术手法的呈现,将房间的建筑结构与展览主题紧密结合,营造出独特氛围的同时,也让空间与艺术作品产生了和谐的对话;Magazzino意大利艺廊将其展品的Arte Povera(贫穷艺术)艺术理念融入空间设计之中,让展品与空间和谐相融……在这些案子里,我们都能从空间中找到不同的“对话内容”,期许能通过本期的特别策划系列,引发读者对展示空间中多方对话构建的些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