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华峰 - 内地

Cui HuaFeng: Modernity·Orientalism·Impression
崔华峰:当代·东方·印象
 
崔华峰工作室创始人
集美及集美组创始人之一
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崔华峰以“当代·东方·印象”为研究方向,主张承东方文化·智慧思想,以当代的手法创作再现,响应现代人的鉴赏观,获东方+当代的印象,中国当代东方设计领军人物,也是从不以公司名义从业的独立设计人。当下转型空间文化艺术,专注中国传统青花当代化研究。
 
崔华峰从业27年,曾获广东省“岭南杯”功勋设计师,第七届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荣誉奖,中国装饰行业二十年——贡献奖,金羊奖-2008年度中国十大设计师东方成就奖,FX国际室内设计(英国) Finalists 奖,作品入选《广州亚运媒体新闻中心形象景观设计》。
 
 
采访录
 
从最初的设计到现在“东方文化”的设计理念,您觉得发生了哪些认知性的转变?
当初做设计选择“东方文化”作为设计思考的切入口,主要是出于“偷懒”、“不爱学习”的“取巧”和“聪明”,没想到的是“投机”成功,居然还真品出了味道来!“东方文化”是地道的地域产物,脚踏“母亲大地”“背靠大树好乘凉”。新时代,正如习主席所说:“树立文化自信心。”三句话:东方文化是我们本身具有的存在;转变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我的研究方向仍然是:当代东方,用东方话讲国际语。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的改变,您认为这些年从设计的角度,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是如何发生演变的?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历史上就没有停止过。祖国的大门开放后,尤其是现在,给人的“成果”好像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习俗。但我认为无论怎样改变我们也还是吃米饭和面条的,无论怎样交融也不会“混血儿”满街跑的。
 
设计,它的根本属性在工商注册时就已经明确了:服务性行业。从历史上看,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都明显地活跃在技术和制造业层面上。我个人认为,设计师做好我们服务的本职,关注国际“技术”和世界制造手段、材料成果……能用国际现代的手段服务好我们的客户,就是一种演变?我不太相信,国际现代的技术手段能摧毁掉演变掉我们五六千年的文化积累。相反,我坚信是“演现”而不是“演变”,当然,最通俗的词是“变现”。
 
当今社会都在追求时尚潮流,却没有一种思想高度,您觉得应该如何看待设计潮流?
首先,我欣赏时尚。但我不太入流,因为时尚是自由的。潮流则会被流着走,成为过去式。有时候,我觉得“时尚潮流”是商人为生意而制造出来的,而“思想高度”又挺像脑力劳动者提出来的;那“设计潮流”呢?设计潮流有可能是设计师提出来的。所以我认为设计师最好的应该是“过好生活,做好设计,别搞事儿”。因为设计只有一股潮流源:“设计源于生活”。时尚的对应词是经典,而历史上,很多经典都是源于时尚的。建筑和室内是一项耐性的活儿,耐时间性的活儿,耐生命的活儿……随便换衣服容易感冒呢!我的观点是硬(生活空间)经典,软(生活人和物)时尚。
 
您是如何看待中国原创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背靠大树好乘凉”,原创,我听古人的。在大树荫底下,弄个太阳出来,挺搞笑的呀?中国,我们的生活曲线,从有实物考证算起,少说也有五六千年了,这条曲线非常的美,非常的温柔,令我们的今天仍有黄酒喝,有美味的中餐享受,还有那影响深远的中医……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为什么要放弃这条曲线而去另画一条曲线呢?
 
好吧!我认同原创设计,但请允许我加上三点水:源创设计。在钢筋水泥大玻璃的屋子里,炒着中菜,喝着黄酒,算不算也是一种时代的价值呢?那意义呢?意义就是6000年+1+1+1……啰!
 
放眼我们本身所在的行业和领域,您觉得这些年,华人设计发展最让人欣喜和担忧的是什么?
有人说,我们华人不懂设计,我们华人抄袭别人的设计,我们华人崇洋媚外……改革开放都三十多年了,这些都过去啦!现时,欧式产品产销量都明显下降了,没有什么担忧的。一定要说一二的话,那就是设计从业人员真的有点儿多了……
即将开启 - 机构
崔华峰 -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