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华 - 内地

孙建华:把人文气质融入设计平衡文化与商业的关系
TROY SUN: Add Humanism to Design and Make a Balance Between Culture and Commerce
 
 
ATENO天诺国际创办人、设计总监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副主任
亚太酒店设计协会副会长
米兰会(MIND)发起人之一
创基金创始理事
《中国室内》杂志编委
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城市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实践导师
 
孙建华毕业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主修建筑学、室内设计。他强调以国际化设计手法诠释对区域文化的理解,突出作品浓厚的人文气质,把人文、生态、艺术元素融入作品,加上对市场的敏锐洞察,令文化与商业达到最佳平衡。
 
2011年中意建交50周年之际,其作品“瀑布酒店”和 “印象•中国莲”两个项目应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馆邀请,与王澍、马岩松、刘家琨、朱锫、蔡国强、扎哈• 哈迪德、库哈斯、山本理显等十几位中外知名建筑师及艺术家的作品代表当代中国设计在意大利罗马MAXXI国家美术馆展出。
 
孙建华设计领域涵盖策划、建筑、室内乃至产品研发,同时在国际、国内重要设计学术团体中任要职,其历年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国际重要奖项。2008年受邀担任中国室内设计大奖赛评委主席;2014年组织创办“首届中国室内设计艺术周”,并策划发起首届设计艺术“场外展”,在业内外形成巨大的影响;2015年担任“第二届中国室内设计艺术周”设计艺术“场外展”发起人、策展人。除了在设计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孙建华多年来也一直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2014年,与邱德光、林学明、梁景华、梁志天、梁建国、陈耀光、姜峰、戴昆、琚宾等十位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台湾的著名设计师共同创立中国设计界第一个私募设计公益基金会“创基金”。
 
 
 
对话录
 
这些年,设计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您感触最深的变化是什么?或者哪件事让您认为对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近十几年设计行业确实发生了各方面的变化,我比较关心设计作品本身的创作,尤其到了最近几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年轻设计师爆发出来的创造力,以及一些设计作品质量的快速提高。从年龄层面来讲,国内年轻设计师或者成熟设计师的层次已经形成非常清晰的创造梯队关系,这些关系发力的角度和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综合形成了非常强大的科技创作力,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国内设计行业飞速发展,设计师也随之拼命“奔跑”,您认为这样飞速奔跑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或者界定它?
 
对奔跑本身而言,可以一分为二地去分析,假如说奔跑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资讯,或是一种交流,又或是创作过程中对一个创造性事物深度了解调查,那这样的奔跑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设计发展当中也会出现一些内容并不是很充分的交流活动,或者商业性活动,会极大地分散和削弱设计师的精力,难以让设计师产生聚焦或是进一步的思考,甚至有时候会改变他们对一些事物的判断,这种“奔跑”是要检讨的。
 
国际上很多优秀的设计大师和著名的建筑师,同样是一级一级地奔跑。一个对项目抱有巨大热忱的艺术家,创作时完全是沉浸在他的项目中,一切为项目的最终呈现效果或者项目的思考所服务的投入应该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在行业不断的变化中,设计师因为个人特质会坚持设计中的不变和随着潮流的变化,变和不变的取舍原则是什么?
 
每个项目都是完全不同的,但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它所面对的市场需求、地域文化以及周边环境和材料技术等,这一切都是不变的。在这种不变的情况下,要做一个好的设计,必须是专案专事地去做创新,而不能套用固有的模式或者僵化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是要变。还有另一方面的变,即设计师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创作手法随着时间在变。所以从这两条线来讲,无论是自身不断的进步,还是项目本身所需要思考的客观因素,这些都要非常迅捷而且精准地去变。同时设计的内核、审美的体系、材料的本质性能,包括光线跟建筑空间的关系、人跟空间的关系、空间逻辑下不同秩序的关系等这些东西也是不变的,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追求。
 
近年,令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它让“悟”出什么?
 
我个人有个习惯,一年中,就算再忙也会花些时间去做设计访问,又或是设计的行为考察,这件事情我觉得对我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验和体验。不同的国家,面对一个建筑物或者微观的文化群体或是一件艺术品,甚至是某种元素组合下产生的氛围,都会深刻地影响到我正在思考中的项目。思考会让我们的设计往前进步,尤其一些比较综合又有挑战难度的项目。
 
项目和设计师是一种交互的关系,一方面由于设计师深入思考,自身的想法逐渐成熟,会更好地映射到项目中去,而项目本身的困难和挑战反过来也会作用于设计师,就是让设计师去做更加深度的突破或者思考,这样就会非常综合地影响一个设计。
 
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界定“品质生活”的维度,今后,我们的生活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
 
随着我们价值观与审美的不断进步,会发现品质与生活或工作舒适度的关系更密切一些,例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优雅的照明、非常安静的机电以及接触人体物料的健康性、温暖性,这些其实比墙上的某一个造型、材料的堆砌更重要。假如我们以这样的标准去定义品质生活的空间,内在的东西就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在一个与人关联更贴切的空间基础上,需要更多地在空间中布置一些非常棒的艺术品或者文化层面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把装修的一些复杂性材料组合上去。有些地方你必须要做减法,但是减法做完之后,另外一些更高的升华部分必须要重新关注或者要做加法,这样一加减之后,最后得到的空间可能就会更加贴近你真正所期待的品质和质感。
即将开启 - 机构
孙建华 -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