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 Exhibition

2022厦门人居设计生活节 | 人居空间发展论坛精彩回顾

时间:2022-08-12 来源: 浏览量:

前 言

全球性专业石材展览会,第二十二届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于2022年7月30-8月2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双循环新格局下,上下游全产业链,建筑、设计圈,跨界平台机构齐聚厦门,共同关注、探讨并推动石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业态。
 
厦门人居设计生活节,由厦门国际石材展、IHIDA人居空间设计师俱乐部联合主办。通过产学研全方位角度将石材与设计精准连接,以展览、论坛、产业游学三大板块联袂呈现。以探索理想人居空间、设计驱动产业发展、重塑城市生活美学为愿景,构建人居美好生活新时代。致力于推动设计产业发展进程,为石材行业提供更具开拓性及先锋精神的发声窗口,为中国石材消费市场带来新气象。
可持续设计是近几年来被高频提起及应用的概念,逐渐成为常态化的设计策略之一,在可持续设计中,石材所展现的生命力及可能性将对设计与空间产生怎样的影响。
 
厦门人居设计生活节·人居空间发展论坛邀请梁志天、谢天、张灿、崔树、黄启升五位行业领袖带来精彩分享,他们将以可持续设计为出发点,探讨石材生命力与可持续设计的共同创造及践行模式,为企业、为设计者提供更有深度的洞察视角,解读设计与石材趋势的未来走向。
7月30日,张灿先生和崔树先生分别带来设计主题演讲,同时他们与宋卫国先生、吕耿立先生、李清娥女士、刘睿先生等石材企业家代表及特邀主持嘉宾贺洁女士进行共同对话,借以讨论带给观众更多关于设计与石材的未来启思。
崔树 | 设计与到达
“我很庆幸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通过父辈的努力,我是一个80后,我们这代人能够有机会有时间去学习,成为一名设计师,然后去做设计,这是比较幸福的事情,设计是应该更理性的去解决问题,从走入职业,热爱行业再到今天,从开始到结果到达,是一个自身成长的过程。
从这个骷髅到成为人的话,其实从达尔文的进化论上来讲是直立行走到达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到底是什么驱使了一个大猩猩第一次直立行动,一定是一个创意,他想吃到一个食物或者他想够到树上的一个东西,他的创意告诉他,唉,我可能站着是可以的。所以创意这件事情首先不属于特别小众,特别职业化的设计师人群,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只是我们小的时候,被我们的教育,被我们的职业给困住了,我相信每一个有独立思考的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创意。”
创意,是在一个认知和不断打破认知的路径上。那认知它又分成几个层面,第一个就是发现和察觉,当我们发现和察觉之后,我们是通过了指导和认识把这个知识转化成我们自己的知识,然后再到最后的一个阶段,它形成我们自己的理解和领会,这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张灿 | Zero To One 设计的从零到壹
“我今天想和在座的设计师分享更多的是设计思考的一个过程。我不知道大家在设计之前会不会思考文字和写文字,我推荐一本书,《肌肤之目》—建筑与感官,这本书很好,是个小册子。你们可以花个半年的时间来读,不要一次性读完,一天读一页就好。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起先读读它的一些文字。‘对于光、空间、记忆、形式以及材料的感知,但并非直接模仿——勒·柯布西耶 ’在设计之初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去研究这样的文字。在我们参加比赛的团队和包括我公司自己的团队,我们公司第一次头脑风暴的时候是不准有图纸的,是不准画图的,必须是文字。然后大家先想清楚,空间里你想诠释的是什么?文字的想象力更丰富,一旦有图会局限你的思考,所以说为什么这个是我今天下午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
“虽然说我也是抄很多大师的作品长大的,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最后一定是需要自己独立的思考。你们去读路易斯康这样建筑师的作品的时候,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这个是确定自己的视线。眼界的高度是非常需要去读解大师的作品的。”
“当你在独立思考作品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涉及的不是空间也不是功能,它可能是一种感受,比如说一种自由,一种神圣,一种神秘,一种安静,你设置的是这个目的是什么?设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你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的时候,其实我更赞成于设计师在知识储备的时候你去翻翻书。”

主持人:首先我们想分别问两位设计老师在此次策展活动中,本次的策展空间对石材是基于怎样的创作背景与思考?主要想表达什么?
 
张灿:大家在现场可以看到有十位设计师,通过不同的方式对石材的探索研究,空间的材质性,空间的情绪等都有不同的探索。那么在我这个空间里面,我就希望能不能不把它当石材。我起初在构想这个事,石材能不能是物质?是这个星球中最原生的模式去演变,所以就产生了“星际”的概念。因为每个星球涵盖的物质不一样,有的星球可能都是钻石,有的可能都是盐,包括地球上有不同物质的状态,我希望可以挖掘每一个不同物质背后的状态,而不是仅仅是材料。
 
崔树:我相信设计师走到现场走到项目里面去,他的收获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有三个维度的收获,在这里分享给大家。第一个,相比其他的展览来说,这是一个统一试卷的考试,我们都认识了好久,今天第一次有机会走到彼此的设计里面去,通过这个机会我能看到每一位设计师,他们是是从哪个角度进入的,最后又是如何重见,如何离开,为这个设计画了一个句号,对我启发非常大。
 
那第二个层面是,因为任何一种材料在当下这个市场里面,通过设计的融合、设计的提升,它会产生新的结果。中国的产业,整个的环境并不差,在这个产业环境下,结合设计师把这个产业的最高分数做出来,一个非常好的结合。
 
那第三个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展览的形式,让我们更多的设计师或者更多的这个产业的从业者,有了一种相对平等开放多元的交流机制,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这样的展览产生。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想请本次同样参与策展的石材品牌代表们来聊一聊在策展中的一些感受,有没有遇到哪些难点或者工艺的挑战?
 
宋卫国:我们主要是配合张灿老师创作的“平衡空间-星际”这个作品,在密切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公司的相关技术生产人员,一步一步地理解了设计老师的创作意图,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我们本次配合张灿老师创作的主要是这个3D不规则水波纹的一个雕刻面。老师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最后比较好地实现了最终的创作效果。
 
吕耿立:大家好,我们这次是和磊易共同来完成这个《洞 | 见》的,曼森提供的是比较沉闷的那一部分,不透光,然后那个材料看起来也黑不溜秋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会怀疑会不会出彩,直到来到现场。
 
刚开始的时候给人感觉好像是很平的,但是你一到里面的时候看到那个光影效果,如果就这样走过去,你就会忽略了后面的风景。之后你要是一直走,你就看不到后面有个小孔洞,小孔洞里是一些普通的石材,但经过崔老师的表达,又感觉很不一样,这个就是设计的力量,真正的设计可以推动我们石材产业得往前的发展。
 
李清娥:首先很荣幸,我们这次的石材被崔老师的《洞 | 见》给选上。石材,作为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再到中国的万里长城,已经很好地体现了它的持久性。我们今天的主题也在说石材的生命力,我觉得《洞 | 见》这个作品,我确实感受到它赋予石材的生命力。我们所遇到的难点主要是崔老师想体现天然石材的质感问题,当时我们一直在调整这个石材的透光度,从而更好体现出这个材质的质感。今天我们十分荣幸见证了这个作品,实现了设计的最初想法。
 
刘睿:首先非常感谢张灿老师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参与张灿老师的《平衡空间-星际》这个作品,做的是这个方案里天花上的星球装置。张灿老师这个作品的核心是倡导石材这种物质,不管是月球也好其他星球也好,体现的是石材本身的一种张力。
 
在这个项目中有两个难点,一个难点是大幅度的图形没有办法解决,第二个讲的是减重问题,因为我们的星球是要吊在顶上的,重量不能太大,有安全隐患。中间我们也沟通过无数次,张灿老师的设计团队,我们的技术团队,最后把原来立体的造型变成了平面的拆解,然后一张一张的用超薄的石材,一张一张贴上去了,达到了现在呈现的效果。
 
主持人:我们看到不同空间呈现着设计师不同的理念,展示不同石材的美,接下来我们再把问题抛给我们的设计师,通过这次的策展活动对石材有哪些新的认知吗?
 
张灿:每一个老师做的空间,对石材、对空间延展性和情绪,其实带来一种自己不同的思考。这次给我的锻炼是在这种空间当中去思考材质或者物质对空间情绪和情感的一种延续,设计或材质,其实它只是一个载体,你去用它不是目的,怎么样用它其实要带来的是一种感应,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感受,所以我觉得设计师们应该多参加一些这样的活动,前期的思考对设计会非常有帮助。
 
崔树:顺着大家的展位参观下来,我得到了一个感受,整个材料的尺度和面积,它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话,这个材料会变得柔软。这突破了我的认知。以前我认为石材上面积大了以后,它会带来冰冷感,但是在梁老师展位的整个设计里面,运用了不锈钢的材质,不锈钢的材质比石材更要坚硬,那相比之下,石材变成了一个柔软的盒子。再看思哥(覃思)的展位跟对面凯哥(谢英凯)他们用到的方式,都是标准的像素化方盒子的方式,但他俩是用了完全不同的两个语言,一个是平面化的感觉长出了一些立体化的石材,石材是在大空间里面做的突出。另外一个是把石材的尺度释放,在空间中做了一个立体的交叉,再结合灯光和镜面的一个虚幻的场景,把整个空间做了拉伸。所以,这里我们既看到大家怎么运用同一款石材,又能看到设计师在思考一个同尺寸空间的切入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谢谢两位老师的干货分享,今天还想讨论一下关于现在热议的可持续性话题,将这个话题放在石材上,大家认为石材的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睿:随着开采量的剧增,好的矿区实际上越来越少。相应的其他的产品,出现了大批量的复制。但石材是天然的,并不是些相关的补充就可以替代的。石材本身的美,比如说它的纹路、颜色,质感。我觉得未来的石材一定不是大量或者超大体量运用的,会逐步降低。而石材的生命力会焕发在基于设计以及更加富有艺术性的作品上。
 
李清娥:首先石材是可以实现可循环性利用,目前科技越来越发达了,那石材循环利用的可行性会越来越高。再者就是石材的质地是比较坚硬的,它本身的持久性也有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可以佐证,这是我觉得石材的可持续性。
 
吕耿立:如果是谈到这个可持续性,以前做生意我的感受,就是闭着眼睛都可以做很好做,后来就越走越窄,但是现在,大家开始和设计师合作了,其实就是从头再来,所以越来越好做,这个应该就是我简单粗暴一点的对可持续的理解。
 
崔树:第一个就是设计师,它不是一个表达性的工作,我们应该在有表达能力的时候更多的克制自己。那第二个,李总说的非常好,我们要把石材的装饰的耐久性做得更长一些,使材料可以持久使用,就是重复利用,石材变成石粉或者是人造石等等。第三个,石材是自然界里面自身存在的一种材料,好与坏其实是设计师或者受众根据市场需求去定义它,我认为我们应该克制的同时重新做审美的挑选和自己独立的审美思考。
 
张灿:这个事说到底其实还是资源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开采过程当中更加的洁净,相对积极一点,然后重复利用和精准使用。然后,卖贵一点,就像可持续性或者是绿色建筑,其实是需要你付出很多金钱的代价去买的概念。它会给地球带来更多的环保理念,这个是可持续利用石材一个重要的方面。另外一个就是石材回收利用,每一年我们可能去拆除的建筑和材料是无数的,各种材料都有,石材也有,但这种材料我觉得是可以重复利用。从设计角度我们也可以去思考这样的一些状态。
 
宋卫国:我认为分内外两个方面,外在的方面我们是比较期待国家提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战略,随着发展,以后可能建材领域、对绿色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石材本身是比较天然环保的材料。另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话,石材企业本身也要做一些改变,比如说要改变以前的这个粗放的开采,对矿山环境的破坏,对材料的浪费,尽可能的推动这个材料的综合利用。石材是可塑性比较强的材料,所以带来了很多的可能性,如何把它的这个可塑性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这个过程需要整个产业的共同努力。
7月31日,梁志天先生以视频形式带来个人策展分享,除此之外更有谢天先生、黄启升先生带来主题演讲,并且他们也与石材企业的精英代表人物王天萍女士、周珊珊女士及特邀主持嘉宾贺洁女士展开对话,希望以此促进更多样化的观点、更多的声音共创设计石界。
梁志天 | 策展分享《石映人生》

“自古以来,「天人合一」是中国人追崇的理想境界,反映着人对和大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深度追求。今年的主题是《一石一生》,是希望大家以新的角度,借用石头为载体,透过探索和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和美态,与它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为了呼应主题,在我的设计当中,我和团队精挑细选,仅采用一款带有丰富纹理的宝格丽石材铺设整个空间,在动线的一些位置加上镜子,透过折射和灯光效果, 营造铺天盖地的视觉冲击,建构比喻人生不同阶段的艺术空间,在沉浸式的环境下,展现石材独特的生命力,让大家感受自然,从自然中感悟人生,也点出我们的设计《石映人生》的主题。”
 
黄启升 | 石态·无界
“去年的那一届,我们设计的那个展馆有许多人来打卡,梁先生对呈现的效果也非常的满意。所以今年,梁先生把这个事情又再次交给了我。那我觉得明年第三年,我要更主动一点,我要跟梁先生说,第三年的展厅给我来做,因为可以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今年是我们公司SLD成立的第25年,也是梁志天先生65岁的生日。作为一名不太年轻的年轻设计师,其实我在SLD也服务了有十五年的时间了。这一次,我就希望站在前线设计师的角度,为大家带来一些的SLD干货分享。”
“一个项目是否成功,对客户的需求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做出来的设计,都不能达到客户的切入点的话,那这个方案是永远都不会通过的。所以我们做设计的时候,首先会充分结合客户营销的调研,包括跟甲方一起去探讨未来营销的可能性,其次再根据项目的所面临的客群、同类型的项目现状,最后才会去考虑设计的风格、美学。”
 
谢天 | 往后看
“设计是对生活的一种思考、交流与展望,本质意义上是对生存价值与生命意义感悟后的外化表现。生活是设计的基础,热爱生活是设计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设计生命力延续的源泉。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其作品才能打动别人、感染别人。”
“什么是设计人生?我经常开玩笑说,做一个设计师,只要你具备这三个条件就可以。绘画基础、设计基础、勤奋,这三个基础有了,你的口袋就会有钱,你才会进入第二阶段,会生活、艺术天赋、勤奋。体验生活,你说每去一个城市五星级酒店都住不起,那你说你要去做五星级酒店设计,那就做梦了。所以我认为既然是成为一名设计师,你还必须得懂生活,必须得会生活。然后还要有一定的艺术天赋,但最重要的这个阶段还是勤奋。我经常告诉我两个孩子,我说天底下最没有成本的一个词就叫勤奋。贝聿铭先生有一句话,当勤奋成为一种习惯,你不勤奋全身难受。”
“室内设计的意义来自于生活,因为设计从根本上说是在充满选择和差别的生活世界中寻找一种和谐。因此,在我看来,室内设计的最终意义在于帮助人的停泊与安顿,作如此看,室内设计便不是一件可以随便的事。
 
做设计,自然要往前看;做好设计,则常常还需往后看;往后看是为了更好地往前走。”


主持人:首先想邀请我们的谢天老师,分享一下您的创作背景和理念,通过展览想表达什么样的设计思维,以及在这样的呈现当中选择了哪些石材?这些石材呢,又分别进行了怎样的运用?
 
谢天:这么一个展览啊,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有两个方向可以呈现,一个方向就类似于把石材的本质以及它的工艺,造型做到极致,这就是一种空间塑造的一种手法,去创造一种空间的场景。那另外一种模式,是侧重一种艺术的表达,哪怕更多的呈现的是一种空间给人去联想,也就更多的从精神角度来说给予人们留下一种记忆和思考。
 
我这次真正的核心,源于在这30年来,通过我的思维、我的手,在这个地球上用了大量的石材,到一定的时间节点后,我开始思考,我是否可以这样无限制的使用?
 
所以在我的这个空间里面,跷跷板代表在选择使用时,两方甚至多方的一种价值观的抉择。而里面再有的是一个欧式古典罗马柱的柱头,是石材里的经典,代表对石材的热爱。随着国民审美的提升,空间与人的关系有了转变,如何更好的妥当的运用石材,把石材运用在更加合适的地方,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另外一个帅位,其实放了一个用钢铁烫成的中国柱墩。代表了一种东方。那这个柱墩里面放着的都是所谓的石材用料,包括我们刻罗马柱的时候,剩余的石材装在这个框里,主张的是关于石材使用的两面性的思考。我们不提倡这样或那样的主张,因为这个因人而异,但我们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触动让更多人去思考。
 
主持人:那我们接下来想邀请梁老师的代表,黄老师。梁老师连续两年参与这个展览,上一年的主题是《镜中梯》,今年的主题是《石映人生》,今年和去年想表达的有什么区别吗?
 
黄启升:首先代表梁先生向各位问好,也期待梁先生和香港的通关政策,早日和大家相聚。因为今天在场的可能很多都是设计师,那么我作为一位在公司前线的设计师,想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小项目。
 
很多时候我们做项目,有两个问题要去解决,第一客户喜不喜欢?第二成本能不能过?因为这两个是对于一个作品能不能成功的呈现的关键。梁先生跟我说,你大胆去做吧,只要有信心的我就喜欢,从客户的角度来说,我已经解决了。另外说一下成本,因为我们的赞助商华辉石材说,您在我们的厂里面喜欢哪款?喜欢什么样的等级,就用什么样的。所以这个项目上我们是非常的享受的,无论从客户的角度,从成本,给到我的自由度都是很高的。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今年的这个展位,比去年高了有一米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用到它这一米。而是希望借用一些镜子,通过它的反射来将石材翻倍展示,是从一个节约材料的角度思考,既能达到展示效果,又很实用。
 
主持人:那接下来,想邀请一下王总,对于这次与谢天老师《楚河汉界》的合作,在这个项目有什么样的合作感受?
 
王天萍:当时,我记得我们在做他这个产品的时候,把所有的边角料全部都收起来了,这个是给到我的触动还是蛮大的,因为我们也跟设计师做了好多年,也做了好多的项目,第一次有设计师要求把这个都收起来了。刚刚谢老师也说了,为什么这么做。第二个是作品里边有一个跷跷板,这个在我们工厂做的时候,调试了好久,当是也没明白那个意思,但是放到现场的其实一下就明白了。有的时候就生活里面很多烦恼的事情,摆着摆着就找到了一个平衡。
 
主持人:接下来想请周总谈一下,这次在与设计师合作展览的过程当中有什么样的感受,有哪些创新的应用?以及是如何理解本次的策展主题?
 
周珊珊: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华辉股份贝尼思慕的周珊珊,也是我们本次梁志天团队一起策展的石材供应商,宝格丽的提供者。在这样一个论坛,我们谈到可持续发展,我想提供一个不同的观点,我觉得正是因为石材很珍贵,所以需要有更用心的设计,可以将石材运用的恰到好处,可回收利用是一种方式,再到梁老师和黄老师,镜面加灯光的组合,让这个空间的石材,每一个角度都展现了不一样的生命力,这个是我观点里认为崇尚自然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所有的资源都是珍贵的,在于我们如何更好的应用它。
 
主持人:还有一些时间,我们再继续请嘉宾们总结提炼一下,用一句话来表述如何去平衡石材的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
 
周珊珊:对好的东西需要把它应用到恰到好处,这个是我认为对自然资源最好的一种敬畏。
 
王天萍:自然界所有的天生天养的东西都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既然已经有了,那就是对我们人类最好的馈赠,所以我们尽可能的把它用到极致。
 
黄启升:我觉得我很难用一句话去形容,首先石材很美,我特别喜欢用,但是它又越来越少,那怎么办呢?那我觉得最简单方式,就是怎么把石材的厚度可以减薄了,就一块石材可以用两次三次,那下一步是不是可以通过一些科学的技术来去优化这件事情。

谢天:我们看西方,比如说我们从巴洛克建筑开始,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教堂,看到很多五百年一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这种建筑,它的外墙很多都是用的是石材。那中国,一直以来,是一个木构的形式。因为我们都是通过木头跟榫卯的关系来营造我们中国的建筑空间,这是东西方最大的不同。
 
从这个问题再去看,西方古典建筑用石材它可以保存时间很久,那中国木构建筑它相对来说它保存的时间会比较短,那西方可以留有很多,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石材在过去的历史当中,在使用过程当中,它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它很耐久。
 
但是呢,随着技术的进步,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了岩板,甚至有很多其他的东西,能替代石材的耐久性的一些功能。那这样的话,石材在一百年前一千年前甚至更早和今天的使用在某种角度来说,是有所变化的,所以我认为不是说我们不用,我们应该适度的用,恰到好处的用。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通过过去的观察,来思考未来的东西。
 
结 尾

至此,厦门人居空间发展论坛【石材在空间运用的生命力】圆满落幕。希望借此能带给相关企业及从业者一些新的角度与思考,从而获得前行的力量。

返回顶部